清代文字狱是清代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自顺治开始,历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文字狱通过从知识分子和汉人的作品中摘取字句,罗织罪名,构成冤狱。较为著名的案件包括顺治帝文字狱7次,康熙帝施文字狱20多次,雍正帝施文字狱20多次,乾隆帝施文字狱130多次。文字狱的罪犯既有政府官员,也有各阶层知识分子和平民。康熙时期发生过20多起文字狱,其中较著名的有庄廷《明史》案和戴名世《南山集》案。雍正时期的文字狱更加严厉,进一步打击异己分子。文字狱严重禁锢了思想,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反映了封建专制主义日趋腐朽、没落的状态。清人龚自珍曾诗云:“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只为稻粱谋。”清代文字狱自爱新觉罗氏王朝建立以来,案件频发,持续不断,几乎贯穿整个清朝历史。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牵连之广、杀戮之血腥,均属空前。随着辛亥革命的爆发,文字狱逐渐消亡。此后,学者们开始对文字狱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早期研究以孟森、邓之诚为代表的历史学家和以鲁迅为代表的文学家为主。孟森在其《心史丛刊》中详细讨论了朱方旦案、查嗣庭试题案、王锡侯《字贯》案、蔡显《闲渔闲闲录》案等,并在《清史讲义》中论及雍、乾间的三大文字狱。邓之诚在《中华二千年史》中论述康、乾施政时涉及文字狱,并强调其残酷性。鲁迅则在《且介亭杂文》中探讨了文字狱的本质和影响,认为其根源在于皇帝与被打击者之间的隔膜,并指出文字狱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国民性格的负面影响。此外,还有许多学者对文字狱进行了深入研究,整理出版了大量相关史料,如《清代文字狱档》等,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乾隆年间,刑部奏定安徽和州戴氏文字狱一案。该案档案被房氏在沈阳偶然发现,可用来补充原有档案的不足。此外,周至元对清初即墨黄培文字狱资料进行了梳理考证,理清了该案的来龙去脉。文字狱主要打击对象是文人,对受文字狱打击的文人思想和心态的探讨成为文字狱研究的重要内容。吴则虞通过介绍吕留良生平交游及曾、吕文字狱案情况,认为吕留良是一个民族观念强、爱国情绪浓烈的知识分子,他在当时不少知识分子被清朝拉拢的情况下,毅然担负起复兴民族的责任,著书立说,鼓动宣传,教育了当时的人民,并影响了后世无数的爱国志士。贺珏认为《南山集》案是因清廷立意严禁私谈明代史事特别是南明抗清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