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声
入声是古汉语的四声之一,普通话没有入声。平仄中的三个仄调之一。入声韵尾由三种不同的塞音韵尾[-p̚]、[-t̚]、[-k̚]构成。入声字读音短促,一发即收。入声字音是无声除阻音,是有成阻和持阻阶段,但最后没有爆发的塞音。 "平声者哀而妄,上声者厉而举,去声者清而远,入声者直而促。"
一般来说,根据入声在汉语中保留情况及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将其分为4种情况:①粤语、闽南语、客家语、平话、部分赣语、中,完整保存[-p̚]、[-t̚]、[-k̚]韵尾;②大部分赣语保留[-t̚]和[-k̚]韵尾;③吴语、徽语、晋语、闽东语(福州 )、莆仙话、江淮官话、极少数入声独立的西南官话有喉塞韵尾[-ʔ];④一些冀鲁官话 、闽北语、闽中语、新湘语、少部分江淮官话和大多数入声独立的西南官话中保留独立调值。
在日语、韩语及越南语所吸收的汉字音读系统中都保留有入声音韵的读法。其中,韩语音读中,塞音[-t̚]韵尾系统性的变化为流音[-l];日语音读中,入声韵尾已独立成另一个音节。
绝大部分官话方言入声已经消失。半数以上汉族人口以失去入声的方言(包括普通话)为母语,不经训练难以分辨入声字。由于部分原属仄声的入声字被派进平声,所以官话使用者较难判断唐诗宋词中的平仄韵律。
各方言入声消失的进程并不一致,总体来说,是先归并,再变成喉塞音[ʔ],脱落后并入其他调。这一过程始于唐宋间的燕云十六州,元朝官话无入声。但入声至今仍广泛存在于南方官话(含西南官话)及北方晋语中。
-
中文名入声
-
外文名Checked tone
-
拼音rù shēng
-
注音ㄖㄨˋ ㄕㄥ
-
声调顺序第四声
-
平仄仄声
-
韵尾[-p̚]、[-t̚]、[-k̚]或[ʔ]
正在加载,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