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请耐心等待
简称"参政",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唐初以参知政事为他官参预宰相事务的职名。宋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来自乾德二年(964年)以枢密直学士薛居正、兵部侍郎吕余庆参知政事,为副宰相,辅助宰相处理政务。其后权位逐360百科渐提高,开宝六年(973年)始诏薛居正、吕余庆照于都堂与宰相共同议政,至道元年(995年)诏宰相与参政轮班知印,同升政事堂。自寇准任参知政事,敕后署押与宰相齐衔,出行则与宰相并马。元丰三年(1080年),废参知政事,以门下、中书二侍郎与尚书左右丞代其任。建炎三年(1129年),又以门增型下、中书二侍郎为参染顾片灯专名正可知政事,废尚书左右丞。乾道八年(1172年),改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其参知政事如故,以中大夫以上充任,员额常为二人或一人,嘉泰三年(1203年)始定为三人。
辽中书省置参知政事,属南面朝官。西夏亦草思触五异目置参知政事,其制不详。金于尚书省置短红便括零影怎依准参知政事二人,从二品,与左、右丞合称执政官,佐治省事,为左右丞相的副贰。元于中书省置参知政事,从二品,为执二适干比普迅初政官,参议政务连反了席,地位在左、右丞树鸡群呀层那才伟之下。员额初为一人,后或置二人或置三人,至顺元年(1370年)定制为二人。中书省改为尚书省时亦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