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湘浩(1915年5月5日—1993年5月4日),河北安平人,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吉林大学副校长。主要从事代数数论和赋值论、计算机科学理论和人工智能学等方面的研究。他是吉林大学数学系第一任系主任,后任该校计算机科学系系主任和副校长。王湘浩是我国第一批计算机学科博士导师之一,曾担任中国数学会理事,中国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主任,全国高校人工智能研究会会长,吉林省及长春市计算机学会理事长,长春市数学会理事长和长春市桥牌协会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计算机学科评议组组长。1931年,王湘浩初中毕业后,考取了北洋工学院附属高中。1933年高中毕业时,他考取了北京大学算学系(数学系)。1937年,王湘浩在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时恰值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王湘浩先回到河北家乡,继而去西安,最后到长沙投奔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成立的临时大学。1938年春,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改名西南联合大学。王湘浩在该校当了两年助教后,1939年成为**涵教授的研究生,专攻拓扑学;1941年毕业,担任西南联合大学讲师。1946年夏,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在著名代数学家指导下得硕士学位,1949年春又取得博士学位,其博士论文的题目是《关于格伦瓦尔德定理》。1949年8月,王湘浩被北京大学数学系聘为副教授,1950年晋升教授。1952年院系调整时,到东北人民大学(后改名为吉林大学)数学系任系主任。1955年他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76年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后,王湘浩任该系系主任,后兼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王湘浩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期间,选择了代数学作为研究方向。他发现了格伦瓦尔德定理的错误,并写了只有一页半的短篇论文《关于格伦瓦尔德定理的反例》。这篇论文使迪克森猜想又变成了未予证明的猜想,从而动摇了有理单纯代数的理论。回国后,他对一般的阿贝尔扩张给出了该定理成立的充要条件。1943年中山隆和松岛与三证明了局部域上单纯代数交换子群等于其么模子群。王湘浩利用自己所推广的格伦瓦尔德定理证明了上述两群在代数数域情形下仍相等;而且在一般域情形下,当指数无平方因子时,二群也相等。王湘浩,1955-1957年在代数学领域取得了重要成果,包括得到G.柯特半单纯环的亚直接和表示,并讨论了拟赋值环问题。1958年,开始研究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60年代初,提出了解决多值逻辑函数完备性问题的重要思想,并在自动机理论方面开展了研究工作,引进了圈环的概念并解决了非奇异线性内动机的分析问题。1977年,在国内最早提出要开展人工智能的研究,并于1980年在吉林大学举办了全国性的人工智能讨论班。1982年,研究了归结方法中的取因子问题并提出了广义归结方法。在计算机代数的研究中,提出了代数方程实根分离的一种较好算法。在吉林大学数学系和计算机系的建设过程中,重视教学、实际、人才和青年,使计算机系的软件专业成为国内第一批被批准的有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专业,以及属于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主要论著包括《Maass模定理的一个简单证明》、《关于Kothe半单纯环》、《评儿玉哲夫君的论文<关于正规单纯代数的交换子群>》、《有限集合上缺值函数的结构理论》和《归结原理中的取因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