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请耐心等待
国(拼音:guó)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国字的初文作或,始见于西周来自金文,是一个会意字。字形1从、从,象征疆域领土,为柲(兵器之柄)之初文,表示以武器守卫;字形2从,像或有四至;字形3省去中左右两竖笔,字形4又将上面的横笔与相交而成戈字。因借用为或然之或及疑惑之或,遂加口旁利都提脸作国,或加邑旁作以表示本义。战国文字中又出现了加土旁的域和加宀旁的,均为形声字。其中、二字后世不再使用,或、域、国则分化为三个不同的字。本义指疆域,地域。这个意思后来写作域。引申指地360百科区,区域。又家曲纸曲题仅引申指分封的诸侯国,后泛指国家。国俗书货作国,始见于掉听古北齐宋敬业造像,从口、从王,会口中有王之意。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小说戏曲刻本中,国字多写作国。新中国成立后,国简化为国。在现代,对于国的观念是:国刑家是阶级压迫阶级的绿杆子完程工具,是暴力的机器。在古代,把分封给诸侯的封地叫国,把都城叫国;把地域也叫方或国。杀动除从字的源义来看,可以说,古代人民对于国的观念的形成,是比较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