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请耐心等待
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器场答背省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
唐宋以中书令为长官,任首席宰相;以中书侍郎为副长官,为固定编制的宰相;以中书舍人为核心官职,掌管省内机枢政务。元朝时中书省设中书令来自为最高长官,其下设中书丞相,总掌全国之政。明朝以左右丞相为360百科中书省长官,统辖六部,洪武十三年废除。
中书省作为正规的宰相机构,掌管制令决志策,是中央最我农负紧高权力机关,其长官中书令是制度规定伯显严乎洲的首席宰相。中书令不常设振实位的家吃时,副长官中书侍郎即为首席宰相。南北朝、唐朝中后期及宋朝,中书舍人是中书省粒左执的实际长官,行使宰相权力。
现代行政区划的"省",即来源于元朝中书省设于各地的派出机构"行中书省"。元朝以铁志频记与品中书省总理天下政量菜务,又于各路设置行中书省,分掌地方政务,归属于中书省管辖,行中书省管辖的区域即省级行电有连乡损还洲着九政区划的雏形。中书省为中央政府,行中书省为省级政府。